我是医生, 我要登录 注册

立克次体病

立克次体病是由立克次体科,柯克斯体科,巴通体科中的多个属种的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感染病。
英文名: Rickettsial disease
发病部位: 全身  
就诊科室: 感染科  
症状: 发热   乏力  
多发人群: 免疫力低下人群  
治疗手段: 综合治疗
是否遗传:
是否传染:

疾病知识

症状

潜伏期一般为7-14天(平均9天)。常急性起病,主要表现为发热(多为持续性高热,可高达40℃以上)、全身不适、乏力、头痛、肌肉酸痛,约一半有消化道症状如恶心、呕吐、厌食、腹泻等。部分患者伴有咳嗽、咽痛,可出现意识障碍。体格检查可见表情淡漠,相对缓脉,少数病人可有浅表淋巴结肿大及皮疹。严重者可出现感染中毒性休克、心肌炎、机会性感染、急性肾衰、呼吸窘迫综合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及多脏器功能衰竭等。老年患者、免疫缺陷患者及进行激素治疗者感染本病后病情多较危重。

病因

立克次体病是由节肢动物如蜱、虱、蚤、螨等媒介传播的一类急性传染病,病原微生物为立克次体科的立克次体属、柯克体属、罗卡利马体属等。立克次体属可分为斑疹伤寒、斑点热和恙虫病三个群,所引起的疾病主要有流行性斑疹伤寒、地方性斑疹伤寒、落矶山斑疹伤寒、蜱媒立克次体病、恙虫病、立克次体病等。柯克体属中的贝氏柯克体可引起Q热。罗卡利马体属是战壕热的病原体。立克次体属的抗原分为两种,一为可溶性抗原,与细胞壁表面的粘液有关,具有群特异性。另一种为颗粒性抗原,属外膜抗原,具有种特异性。柯克体属的病原体有两种抗原相,第1相含较多的内毒素样脂多糖和完整抗原组分,毒力较强。第Ⅱ相毒力弱,已失去I相中的表面抗原。

检查

1、实验室检查:血象、血清学、病毒分离、尿常规、血生化
2、心电图检查:低电压、T波及S-T段改变

诊断

诊断主要依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1、流行病学史:发病前2周内有被蜱叮咬或接触暴露史;在有蜱活动的丘陵、山区(林区)工作或生活史;或直接接触过危重患者的血液等体液。
2、临床表现:急性起病,主要症状为发热(多为持续性高热,可高达40℃以上)、全身不适、乏力、头痛、肌肉酸痛,以及恶心、呕吐、厌食、腹泻等。个别重症病例可出现皮肤皮疹及瘀斑、出血,伴多脏器损伤、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
3、实验室检查:早期外周血象白细胞、血小板降低,严重者呈进行性减少,异型淋巴细胞增多;部分病人末梢血涂片瑞士染色镜检中性粒细胞内可见桑葚状包涵体; ALT和/或AST升高。急性期血清间接免疫荧光抗体(IFA)检测嗜吞噬细胞无形体IgM抗体阳性(抗体滴度≥1:256)或急性期与恢复期双份血清IgG抗体呈4倍升高或降低。全血或血细胞标本PCR检测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特异性核酸阳性,或分离到病原体。

治疗

1、病原学治疗 
(1)四环素类抗生素:强力霉素。为首选药物,应早期、足量使用。成人口服:0.1g/次, 1日2次, 必要时首剂可加倍。8岁以上儿童常用量:首剂4mg/kg;之后,每次2mg/kg, 1日2次。一般病例口服即可,重症患者可考虑静脉给药。也可应用四环素,氯霉素等治疗。治疗疗程不少于7天,一般用至退热后至少3天,或白细胞及血小板计数回升,各种酶学指标基本正常,症状完全改善。早期使用强力霉素或四环素等药物,一般可在24-48小时内退热。
(2)利福平:儿童、对强力霉素过敏或不宜使用四环素类抗生素者,可应用利福平治疗,成人450-600mg,儿童10mg/kg,每日一次口服。
2、支持对症和预防治疗并发症 患者应卧床休息,保证热量和水电解质平衡。对病情重、体弱或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者可给予胃肠营养、新鲜血浆、白蛋白、丙种球蛋白等治疗;对高热者可物理降温,必要时使用药物退热;对有明显出血者,可输血小板、血浆;对合并有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者,可早期使用肝素;对粒细胞严重低下患者,可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预防和治疗急性肾功能衰竭,DIC,及早应用抗生素治疗继发感染,注意机会性感染的发生。慎用糖皮质激素治疗。

预后

预后与病原体毒力强弱、病情轻重、年龄大小、免疫状态、及治疗早晚有关。早期诊断及有效治疗预后良好。老年人、孕妇及合并有严重的并发症预后差。

预防

1、控制和消灭传染源,注意卫生。
2、接种灭活疫苗。

健康问答

  • 立克次体病预后?
    医生头像
    曾海 主任医师 重庆市北碚区中医院 - 重症医学科
    预后与病原体毒力强弱、病情轻重、年龄大小、免疫状态、及治疗早晚有关。早期诊断及有效治疗预后良好。老年人、孕妇及合并有严重的并发症预后...差。下拉查看详情

词条标签

权威编辑

医生头像

创建者:曾海

重庆市北碚区中医院 重症医学科

互联网医学百科

基于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全国家庭健康服务平台,欢迎广大医生参与加入医学词条的创建及优化!

推荐词条

发热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 3602

编辑历史: 2

最近更新:2017年11月27日 16:39

网友、医生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微医提供平台支持 Copyright 2011-2017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34772号-2

浙公网安备 330483020001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