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医生, 我要登录 注册

脑膜炎球菌性脑膜炎

脑膜炎球菌性脑膜炎是由脑膜炎球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致病菌由鼻咽部侵入血循环,最后局限于脑膜和脊髓膜,形成化脓性脑脊髓膜病变。
别名: 脑膜炎球菌脑膜炎   流行性脑脊膜炎   epidemic meningitis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epidemic cerebrospinal meningitis   流脑  
英文名: Neisseria meningitis
发病部位: 脑  
就诊科室: 神经内科  
症状: 低热消疲   乏力   惊厥   寒战   恶心   呕吐   头痛   精神错乱  
多发人群: 儿童  
治疗手段: 一般治疗 药物治疗 对症治疗
是否遗传:
是否传染:

疾病知识

症状

流脑的病情复杂多变,轻重不一,一般可表现为叁个临床类型,即普通型、暴发型和慢性败血症。此外,尚有非典型表现者。潜伏期1~7 天,一般为2~3 天。
1.普通型 约占全部脑膜炎球菌感染后发病的90%。按本病发展过程,可分为上呼吸道感染期、败血症期和脑膜炎期叁个阶段,但临床上难以划分。有时病情终止于败血症期而无脑膜炎发生,而脑膜炎期则同时有败血症存在。即使普通型的病情亦轻重不一。
2.暴发型 少数患者起病急骤,病势凶险,如不及时抢救,常于24h 内甚至在6h 内即可危及生命,称为暴发型。
3.慢性脑膜炎球菌败血症 此型罕见。较多见于成人。病程常迁延数月之久。患者常有间歇性发冷、寒战、发热发作,每次发热历时约12h 后消退,相隔1~6 天又有发作。体温曲线和疟疾颇类似,无热期一般情况良好,在发热后常成批出现皮疹,以红色斑丘疹最为常见,瘀点、皮下出血、脓疱疹亦可见到,有时可出现结节性红斑样皮疹,中心可有出血。皮疹多见于四肢,发热下降后皮疹亦消退。关节疼痛亦较常见,发热时加重,可为游走性,常累及多数关节,但关节腔渗液少见。少数患者有脾肿大。在慢性败血症病程中,小部分患者有时可因发生化脓性脑膜炎或心内膜炎而病情急剧恶化,有心内膜炎者大多死亡。其他化脓性并发症如附睾炎等亦可见到。发热期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增高,血沉增快。诊断主要依据发热期的血培养,常需多次才获阳性。已有报道,先天性补体组分缺乏可以引起此型临床表现。

病因

脑膜炎球菌为奈瑟菌属之一。革兰阴性,肾形,直径约0.6~0.8μm,多成对排列,其邻近,面扁平,有时四个相连。新鲜分离菌株有多糖荚膜。在电镜下,本菌有外膜,厚约8nm。外膜与胞质膜之间为黏肽层,或称周质间隙,厚约6nm。该菌仅存在于人体,可从带菌者鼻咽部及患者的血液、脑脊液、皮肤瘀点中检出。

检查

1.血常规: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明显增加,一般在20×109/L 左右,高者可达40×109/L。或以上。中性粒细胞在80%~90%。
2.脑脊液检查:脑脊液检查是诊断流脑的重要依据。
3.血培养:血培养在流脑时阳性率约为30%,在败血症期或暴发型为50%~75%。必须注意在应用抗菌药物前采血作细菌培养,并选用良好培养基。
4.X 线检查:可见节段性或大叶性炎症阴影,部分患者有少量胸腔积液。

诊断

诊断依据:
1.流行病学: 本病在冬春季流行,患者主要为儿童,但在大流行时成人亦不少见,应予注意,如本地区已有本病流行,尤应提高警惕。 
2.临床表现:突起高热,头痛,呕吐,皮肤黏膜瘀点,瘀斑(尤其在病程中迅速扩大者,其他病少见),颈项强直及其他脑膜刺激征。 
3.实验室资料 白细胞总数明显升高,脑脊液呈化脓性改变,皮肤瘀点和脑脊液沉渣有革兰阴性双球菌发现,以及血液和脑脊液的细菌培养阳性,后者为确诊的主要依据,血液和脑脊液用免疫血清检测抗原阳性,以及PCR检测阳性,对早期诊断有助

治疗

1.一般疗法:病室力求安静,空气流通。饮食以流质为宜,并给予适当的液体输入,急性期早期液体量应限制在1200~1500ml/d。必要时可鼻管饲食。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神志不清者应加强护理,如保护角膜以防溃疡形成,保持皮肤清洁及经常改换体位及拍背以防止褥疮和呼吸道感染。呕吐时防止吸入。惊厥时防止舌咬伤。呼吸困难时给氧。 
2.药物治疗:青霉素在脑脊液中的浓度一般为血浓度的10%~30%,注射普通剂量不能使脑脊液内含量达到有效杀菌浓度,但注射大剂量能使脑脊液内药物达到有效浓度,治疗效果满意。青霉素的剂量成人为20 万~30 万U/(kg·d),儿童为10 万~25 万U/(kg·d)。应将分次剂量每2~3h 推注(青霉素G)或快速静脉滴注。
3.对症治疗:头痛可酌用可待因、阿司匹林,或用高渗葡萄糖注射液静脉注射。高热时可用乙醇擦浴;或小剂量安乃近肌内注射。惊厥时可用副醛0.2mL/kg肌内注射,或用10%水合氯醛灌肠,成人5~15ml/次,儿童每次20~30mg/kg。镇静剂剂量不宜过大,以免影响病情变化的观察。

预后

过去病死率在70%左右。在使用抗菌药物治疗以来,病死率降低至5%~15%,甚至低于5%

预防

流行期间做好宣传工作,开展卫生运动,搞好室内卫生,注意个人及环境卫生,儿童避免到拥挤的公共场所。提倡少开会、少走亲访友。

健康问答

  • 脑膜炎球菌性脑膜炎流行病学结果是什么?
    医生头像
    宫雪 医师 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 - 内科
    本病遍见世界各国,呈流行性或散发性发作,尤以赤道以北的中部非洲国家为甚,呈地方性流行,称“脑膜炎地带”。在我国,1896 年首次在武...昌报道有检验证实的病例,以后在许多省市均有大小流行。新中国成立后,发病率开始下降,本病有周期性流行特点,每隔10 年左右可有一次较大流行。我国在1957、1967 和1977 年均有较大流行发生。从1985 年为儿童普遍接种A 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以后,发病率已明显降低。如今全国的发病率已降到0.25/10 万以下。不过,近5 年来疫情下降的幅度逐渐减小,与过去同期比较,到2001 年4 月下降的幅度只有6.5%。由此看来疫情可能降到谷底了。但应引起注意的是,出现疫情上升的地区逐渐增多,到2001 年4 月底已有11 个省的疫情较2000 年同期上升,而且出现流脑局部暴发的地方也较以前增多,其中多数暴发点以15 岁以上的病例居多。下拉查看详情

词条标签

权威编辑

医生头像

创建者:宫雪

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 内科

互联网医学百科

基于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全国家庭健康服务平台,欢迎广大医生参与加入医学词条的创建及优化!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 2199

编辑历史: 1

最近更新:2017年03月05日 15:01

网友、医生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微医提供平台支持 Copyright 2011-2017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34772号-2

浙公网安备 330483020001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