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医生, 我要登录 注册

盐酸吡格列酮片

对于2型糖尿病(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NIDDM)患者,盐酸吡格列酮可与饮食控制和体育锻炼联合以改善血糖控制。盐酸吡格列酮可单独使用,当饮食控制、体育锻炼和单药治疗不能满意控制血糖时,它也可与磺脲、二
通用名制剂名称: 盐酸吡格列酮片
药品种类: 西药(化药)
药品分类: 胰腺激素及其他调节血糖药
是否处方:
是否医保:
治疗疾病: 2型糖尿病  
用药途径: 口服

专家解读

专家评药

医生头像

武娜

主治医师

适应症:
2型糖尿病

疗效:

可单独使用,和其他降糖药联合应用效果更好。

安全性:

较安全,无严重的不良反应发生。

使用便捷性:

处方药,口服。

药品说明

禁忌

1.心力衰竭或有心力衰竭病史的患者[在动物研究中,伴随循环血浆容量的增加有可能出现代偿性变化而引起心脏重量增加。有临床病例报道出现心力衰竭或加重心力衰竭]
2.严重酮症,糖尿病性昏迷或昏迷前,或1型糖尿病患者。[必须用静脉输液及胰岛素迅速纠正高血糖。]
3.严重肝功能障碍的患者[本品主要在肝脏进行代谢,有可能引起蓄积。]
4.严重肾功能障碍的患者
5. 严重的感染症,手术前后,或严重创伤的患者[有必要注射胰岛素以控制血糖,因而不适合给予本品。]6.对本品成分有过敏史的患者7.孕妇或有可能妊娠的妇女(参照【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项)。

不良反应

据国外文献报道:
1.盐酸吡格列酮与磺脲(N=373)、二甲双胍(N=168)或胰岛素(N=379)合用时,临床不良反应类型与盐酸吡格列酮单药治疗相仿,唯一例外是与胰岛合用时,水肿发生率增加(吡格列酮:15%,安慰剂:7%)。由于不良反应(除高糖血症外)退出临床试验的发生率,安慰剂组(2.8%)与盐酸吡格列酮组(3.3%)相仿。
2.与磺脲或胰岛素合用时,曾有病人出现轻至中度低血糖。与一磺脲类药物合用时,安慰剂组病人低血糖发生率为1%,盐酸吡格列酮组为2%。与胰岛素合用时,安慰剂组病人低血糖发生率为5%,

成分

本品主要成分是盐酸吡格列酮,其化学名称为(±)-5-[4-[2-(5-乙基-2-吡啶基)乙氧基]-苯甲基]噻唑烷-2,4-二酮单盐酸盐 结构式: 分子式:C 19H 20N 20 3S·HCl 分子量:392.90

性状

本品为带有刻痕白色或淡黄色片。

主治功能

本品仅用于接受下列疗法而未得到充分效果,推断为有胰岛素抵抗性的患者。
1、仅使用饮食疗法和/或运动疗法
2、使用饮食疗法和/或运动疗法加磺酰脲类药物 
3、使用饮食疗法和/或运动疗法加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4)使用饮食疗法和/或运动疗法加双胍类药物 
4、使用饮食疗法和/或运动疗法加胰岛素制剂 [有关适应症的注意事项] 本品只用于已明确诊断为糖尿病的患者。必须留意除糖尿病之外还有葡萄糖耐量异常·尿糖阳性等有糖尿病样症状(肾性糖尿、老年性糖耐量异常、甲状腺机能异常等)的疾病。

用法用量

1、适用于所有患者的推荐用法 口服,一日一次。无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患者起始推荐剂量为一日一次15mg或30mg。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NYHA分级为I级和II级)的起始推荐剂量为一日一次15mg。根据糖化血红蛋白(HbAlc)检测血糖的变化,患者一日服用剂量可从1次15mg逐步增加至最大剂量一次45mg。 2 与胰岛素分泌促进剂或胰岛素合并用药 如果本品和胰岛素分泌促进剂(例如磺酰脲类)合并用药时患者出现了低血糖症状,应当降低胰岛素分泌促进剂药物的剂量。如果本品和胰岛素合并用药时,患者出现了低血糖症状,胰岛素的药物剂量应当降低10%-25%,并且应当根据患者的个体血糖反应情况对胰岛素用量作进一步的调整。 [有关用法用量的注意事项] 1.有报道女性患者发生浮肿的几率较高,因而女性患者用药时,起始剂量为1日1次15mg,并应注意观察是否发生水肿。 
2、从1日1次30mg增量至45mg后,有报道患者发生水肿的几率较高,因而增量至45mg时,应注意观察是否发生水肿。 
3、本品与胰岛素制剂合用时,有报道患者发生水肿的几率较高,因而从一日一次15mg开始服药为宜。剂量增加需谨慎,并仔细观察水肿情况以及心力衰竭的体征和症状。 
4、通常老年患者生理机能减退,因而从1日1次15mg开始服药为宜。

注意事项

1.慎重用药(对下述患者慎用) (1)对下述患者或情况: 
1)心脏疾病患者,如心肌梗塞、心绞痛、心肌病和高血压性心脏病等,可能引起心力衰竭[伴随循环血浆容量的增加有可能诱发心力衰竭]。(参照和【不良反应】) 
2)肝或肾功能障碍(参照【禁忌】项) 
3)脑垂体机能不全或肾上腺机能不全[有可能引起低血糖]。
4)营养不良状态,饥饿状态,不规律的饮食摄取,饮食摄取量不足或衰弱状态[有可能引起低血糖] 。 
5)激烈的肌肉运动[有可能引起低血糖]。 
6)过度的饮酒 [有可能引起低血糖]。 
7)老年患者(参照【老年患者用药】项) (2)正在使用其它降糖药物的患者。(参照【药物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项) 
2. 重要的注意事项 (1)因为循环血浆容量的增加短时期内有可能出现浮肿、诱发心力衰竭或加重,对下列情况应注意观察(参照【禁忌】项和【慎重给药】项)。 
(i)本品不可用于心力衰竭或有心力衰竭病史的患者。 
(ii)服用本品后应密切观察。如出现浮肿、体重突然增加、心力衰竭症状等,应采取停药等适当措施,给予袢利尿剂(呋塞米等)。 
(iii)应指导患者在服用本品期间注意有无浮肿、体重突然增加或改变等症状出现。如出现以上异常症状,请立即停药并咨询医生。 
(2)可能引起心电图异常和心胸比增大,充分留意观察;定期检查心电图,发现异常时,采取暂时停药或减少剂量等慎重处理。(参照【不良反应】项。) 
(3)本品与其他降糖药合用时,有时会引起低血糖症状。与这些药合并使用时,对患者要充分说明低血糖症状及处理方法,提醒患者注意低血糖症状。(参照【药物相互作用】项和【不良反应】项) 
(4)本品只适用于经饮食疗法和/或运动疗法等糖尿病基本疗法而达不到充分效果的患者。 
(5) 本品只限用于推断有胰岛素抵抗性的患者。胰岛素抵抗性的粗略判断标准为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 kg/m2)大于或等于24;或空腹全血胰岛素分泌水平大于或等于5mU/mL。 
(6)服用本品期间应定期检查血糖、尿糖,确认其药效。如果服用3个月还未达到满意效果时,应及时改用其他药物。 
(7)在用药期间,可出现下列情况:不再需要继续用药;需要减少剂量;或由于患者不节制或合并感染等情况下导致治疗效果减弱或没有治疗效果。因此,应注意饮食摄取量、体重变化、血糖、有无感染存在的情况。应注意做出经常性的判断是否需要继续用药,服用剂量及药物的选择等。 
(8)已知由于血糖迅速下降可使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加重。在使用本品的病例中已报道,故应留意这一症状。 
(9) 几乎没有与双胍类药物合并用药的经验。
 (10)本品每日剂量45mg与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合并用药的安全性尚未确立(临床用药经验很少)。 
(11)本品与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和磺酰脲类药物合并用药的安全性尚未确立(临床试验中观察到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有增加趋势)。 
3. 使用时注意事项 药物交付患者时:铝塑泡罩包装(PTP)的药物,应指导其从铝塑泡罩(PTP)包装中取出后再服用。[有报道,因误服铝塑泡罩(PTP)包装坚硬的锐角部刺入食道粘膜而发生穿孔,并发诸如纵隔炎等严重的合并症。] 
4.其它的注意事项 
(1) 对大鼠及小鼠进行管饲法口服用药24个月的试验,在雄性大白鼠≥3.6mg / kg /日组中,出现膀胱肿瘤。 
(2) 有报道,对家族性腺瘤样息肉(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 :FAP)小鼠模型口服同类药物曲格列酮(troglitazone)或罗格列酮(rosiglitazone)后,出现结肠肿瘤的数目增多及体积增大。 (3)有报道,应用噻嗪烷二酮类药物如吡格列酮,发生或加重(糖尿病)黄斑水肿。当患者出现视力急剧下降,应考虑是黄斑水肿可能性。

药物相互作用

1.与含乙炔雌二醇及炔诺酮合用,可使2种激素的血浆浓度降低约30%。 
2.本品对格列吡嗪、地高辛、华法林和二甲双胍无影响。 
3.CYP3A4对本品的代谢有一定作用。
4.酮康唑在体外可明显抑制本品的代谢。 
5.除膀胱外未发现其他器官有药物诱导型肿瘤。

药物过量症状

目前尚缺乏人体药物过量的资料。一旦发生药物过量,应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给予相应的支持治疗。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

(1)不用于孕妇或有可能妊娠的妇女。[有关妊娠期用药的安全性尚未确立。在大鼠的器官形成期进行给药试验,≥40mg/kg组观察到胚·胎仔死亡率出现高值,新生鼠生存率出现低值;在家兔的器官形成期进行给药试验,160mg/kg组观察到有母体兔的死亡或流产各1例,胚·胎仔死亡率出现高值。] 
(2)哺乳期妇女避免用药,不得不用药时,应停止哺乳。[有报道,在大鼠的乳汁中有药物出现

儿童用药

对儿童用药的安全性尚未确立(没有临床经验)。

老人用药

老年人通常生理机能减退,应小心给药,例如从1日1次15mg开始用药,严密观察病程中是否发生不良反应。 与年轻受试者相比,健康老年受试者吡格列酮血药浓度峰值无显著差异,但AUC值大约增加了21%。与年轻受试者相比(约7小时)。这些变化并未达到被认定为有临床相关性的程度。

词条标签

权威编辑

医生头像

创建者:武娜

博野县中医院 全科

互联网医学百科

基于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全国家庭健康服务平台,欢迎广大医生参与加入医学词条的创建及优化!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 773

编辑历史: 1

最近更新:2017年10月24日 11:06

网友、医生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微医提供平台支持 Copyright 2011-2017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34772号-2

浙公网安备 330483020001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