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医生, 我要登录 注册

母乳性黄疸

新生儿母乳喂养后未结合胆红素升高,临床出现黄疸。分为早发型母乳性黄疸和迟发型母乳性黄疸。
别名: 母乳喂养性黄疸   喂养性黄疸  
英文名: breast milk jaundice
发病部位: 小肠  
就诊科室: 新生儿科  
症状: 皮肤黄、巩膜黄、发烧  
多发人群: 新生儿母婴血型不合  
治疗手段: 中医药物治疗、西医药物治疗
并发疾病: 黄疸 NOS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   溶血性黄疸  
是否遗传:
是否传染:

疾病知识

症状

1)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出现黄疸,足月儿多见,在生理性黄疸期内发生,不随生理性黄疸的消失而消退。程度从轻到中度为主,血清胆红素浓度在205.2-342μmol/L(12-20mg/dl)以未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患儿一般状况良好,生长发育正常,肝脏不大,HBsAg阴性。 
2)不论是早发型母乳性黄疸还是迟发型母乳性黄疸,一旦停喂母乳或改喂配方乳48~72h,黄疸即可明显减轻若再开始喂哺母乳黄疸可重新出现明显减轻,若再开始喂哺母乳,黄疸可重新出现,但不会达到原来程度。

病因

1、UDPGT受抑制学说:

2、孕-3(a),20(β)-二醇:母乳中的孕-3(a),20(β)-二醇激素竞争性抑制婴儿肝脏中的UDPGT,使未结合胆红素不能转变为结合胆红素。

3、非酯化脂肪酸母乳中酯酶活性很高,使母乳中三酰甘油水解成游离脂肪酸增多,非酯化脂肪酸可抑制婴儿肝脏中的UDPGT3. 3.巨细胞病毒:据国内报道,迟发型母乳性黄疸患儿巨细胞病毒感染率达32.3%,推测巨细胞病毒能抑制婴儿肝脏中的UDPGT。 

4、新生儿肠-肝循环增加学说:
①喂养方式:喂养延迟,奶量不足或喂养次数减少,造成肠蠕动减慢,正常菌群建立延迟,胎粪内未结合胆红素排出减少,回吸收增加(早发型母乳性黄疸)
②母乳母乳性黄疸患儿母乳中β-GD含量高,活性强,能水解结合型胆红素,使未结合胆红素回吸收增加(迟发型母乳性黄疸)
③肠道微生态:肠道菌群能将胆红素转化为粪胆原,减少未结合胆红素的重吸收,母乳喂养儿缺乏转化胆红素的菌群。 
5、其他:胆汁酸成分与水平,遗传因素,早产因素 

检查

血生化检查:血清胆红素大多数<257μmol/L(15mg/dl),也可>342μmol/L(20mg/dl),间接胆红素增高为主,肝功检查正常,HBsAg阴性。

诊断

目前缺乏实验室确诊手段,只能将各种新生儿黄疸的病因进行鉴别,还需将半乳糖血症和遗传性β-GD缺乏症等少见病逐一排除后,才能作出母乳性黄疸临床诊断,也可进行试治性诊断,对出乳性黄疸临床诊断,也可进行试治性诊断,对出生3天的新生儿若血清胆红素超过205.2~256.2μmol/L(12~15mg/dl),可试停母乳,改喂配方乳3~5天,黄疸消退,胆红素降至原来水平50%以上,可考虑本病。

治疗

1)鼓励乳母少量多次喂奶。 
2)随访检测血清胆红素,256.5 μmol/L(15mg/dl)以上时,停母乳改喂配方乳2d以上,并可进行光疗。 
3)停喂母乳1~4d后,胆红素降低50%以上,则复喂母乳明确诊断。 
4)暂停母乳期间,宜用吸奶器将母乳吸出,以保证乳汁充分分泌。

预后

本病愈后良好,即使继续喂母乳,黄疸也可消退,很少有胆红素脑病的报道,但有报道提示母乳性黄疸导致轻微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可能性。

预防

1)胎儿期:母亲妊娠期注意饮食卫生,忌酒和辛热之品,不可滥用药物。 
2)婴儿期,母亲也需继续注意饮食健康,密切观察婴儿皮肤黄疸情况,以便及时诊断和治疗。注意过早出现或过迟消退或黄疸逐渐加深或退而复现等情况。

健康问答

  • 母乳性黄疸要停奶吗?
    医生头像
    丁辉 副主任医师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特色医学中心 - 儿科
    若是确诊为母乳性的黄疸,可以继续给孩子进行母乳喂养,对孩子的健康没有影响的。

参考资料

《重庆医学》 ISTIC PKU -2013年14期.

词条标签

权威编辑

医生头像

创建者:丁辉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特色医学中心 儿科

互联网医学百科

基于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全国家庭健康服务平台,欢迎广大医生参与加入医学词条的创建及优化!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 1752

编辑历史: 2

最近更新:2017年12月25日 12:10

网友、医生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微医提供平台支持 Copyright 2011-2017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34772号-2

浙公网安备 330483020001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