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医生, 我要登录 注册

小儿细菌性痢疾

小儿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病原菌是肠杆菌科志贺菌属,也称痢疾杆菌。该病为小儿肠道传染病临床以发热腹痛腹泻脓血便、里急后重为特点。中毒性菌痢是其中最重要的临床类型可发生频繁惊厥休克呼吸衰竭易发生死亡。
别名: 小儿中毒性细菌性痢疾   小儿杆菌痢疾   pediatric Japanese dysentery   小儿急性痢疾   小儿急性细菌性痢疾   小儿慢性痢疾   小儿杆菌性痢疾   小儿菌痢   小儿痢疾  
英文名:
发病部位: 结肠  
就诊科室: 小儿感染科   小儿消化科  
多发人群: 儿童  
治疗手段: 药物治疗 对症治疗 支持性治疗
并发疾病: 电解质紊乱   营养不良  
是否遗传:
是否传染:

疾病知识

症状

普通型的细菌性痢疾起病急,有发热、头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粪便中有脓血、黏液,量少,里急后重。中毒型细菌性痢疾,多见于2-7岁儿童,可突然高热,很快表现为中毒性脑病如惊厥、昏睡、昏迷。可出现中毒性循环衰竭,如四肢厥冷、发绀、脉搏快而弱。可无明显的肠道表现如腹痛腹泻等。中毒型菌痢是细菌性痢疾的主要致死原因,应立即送医院进行抢救治疗。

病因

本病主要是经粪—口传播。痢疾杆菌随患者或带菌者的粪便排出,通过污染的手,日常生活接触,污染食物或水源,或借苍蝇的传播等方式,经口传染给易感者。

检查

1.血象:急性病例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有中等度升高,慢性病人可有轻度贫血。
2.粪便检查:典型痢疾粪便中无粪质,量少,呈鲜红粘冻状,无臭味,镜检可见大量脓细胞及红细胞,并有巨噬细胞,培养可检出致病菌,如采样不当,标本搁置过久,或患者已接受抗菌治疗,则培养结果常不理想,常用的鉴别培养基为SS琼脂和麦康凯琼脂。
3.荧光抗体染色技术为快速检查方法之一,较细胞培养灵敏,国内采用免疫荧光菌球法,方法简便,灵敏性及特异性均高,采样后8小时即可作出诊断,且细菌可继续培养并作药敏试验。
4.乙状结肠镜检查:可见急性期肠粘膜弥漫性充血,水肿,大量渗出,有浅表溃疡,有时有假膜形成,慢性期的肠粘膜呈颗粒状,可见溃疡或息肉形成,自病变部位刮取分泌物作培养,可提高检出率。
5.X线钡剂检查:慢性期患者,可见肠道痉挛,动力改变,袋形消失,肠腔狭窄,肠粘膜增厚,或呈节段状。

诊断

结合上述临床表现,特别是伴有有脓便或脓血便时,诊断急性细菌性痢疾基本无疑。但如无明显脓便或脓血便时,还应作粪便显微镜检查,如见到大量白细胞,或白细胞和红细胞兼有时,即可诊断为急性细菌性痢疾。所以,可疑为急性痢疾时,一定要取粪便作显微镜检查,而且仅凭一次显微镜检查无红、白细胞,往往不能完全否定急性细菌性痢疾的诊断,应再次、甚至多次检查。要确诊为急性细菌性痢疾,还应作粪便细菌检查,当粪便培养出痢疾杆菌时,即可最后确诊。

治疗

小儿细菌性痢疾 重点在于控制感染、做好液体疗法及对症治疗:  
1.抗菌疗法:中华儿科杂志(1996)组织全国专家讨论,认为对儿童不应禁用喹诺酮类药,但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剂量不应超过每天10~15mg/kg,疗程不要超过7天。   
2.液体疗法:按患儿脱水程度,给予及时纠正水和电解质紊乱。   
3.对症治疗:   
1)发热:>38.5℃给予阿司匹林或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治疗。   
2)呕吐:给多潘立酮(吗丁啉)口服,0.3mg/(kg·次)。   
3)腹痛:轻者给颠茄或山莨菪碱(654-2)口服,重者给予山莨菪碱(654-2)肌注,1mg/(kg·次)。

预后

小儿普通型细菌性痢疾经积极治疗后,预后一般较为良好。中毒性细菌性痢疾,预后一般较差。所以要早发现,早治疗。

预防

预防细菌性痢疾要做好个人卫生,喝开水不喝生水,最好使用压水井水,用消毒过的水洗瓜果蔬菜和碗筷及漱口;饭前便后要洗手,不要随地大便;吃熟食不吃凉拌菜,剩饭菜要加热后吃;做到生熟分开,防止苍蝇叮爬食物;得病后要及时就医治疗。

健康问答

  • 为什么说细菌性痢疾是危害最严重的肠道传染病?
    医生头像
    宫雪 医师 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 - 内科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一般人通常称为痢疾。它是一种由痢疾杆菌引起的、以腹泻为主要症状的最觉的肠道传染病。在世界上有广泛流行,大流行时会...带来严重危害。如1959年印度菌痢大流行,引起死亡96,000多人;1960年墨西哥菌痢大流行,引起死亡16,000人;1968—1970年中美洲6国发生大流行,仅危地马拉发病的人就有12万多,死亡12,500人。我国虽多为散发状态,有时仅有小爆发,但发病人数还是占各种传染病发病数的首位,在许多城填和,菌痢仍是危害最大的肠道传染病。下拉查看详情

权威编辑

医生头像

创建者:宫雪

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 内科

互联网医学百科

基于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全国家庭健康服务平台,欢迎广大医生参与加入医学词条的创建及优化!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 4199

编辑历史: 1

最近更新:2017年02月22日 15:08

网友、医生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微医提供平台支持 Copyright 2011-2017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34772号-2

浙公网安备 330483020001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