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医生, 我要登录 注册

肝炎

肝炎是肝脏的炎症。肝炎的原因不同,最常见的是病毒造成的,此外还有自身免疫造成的。
别名: 急性肝炎  
英文名: Hepatitis
发病部位: 肝脏  
就诊科室: 感染科  
症状: 尿色异常   急性发热   眼及皮肤发黄   肝病的眼部体征   中青年老年斑   非口腔病的口臭   朱砂掌  
治疗手段: 抗病毒治疗

疾病知识

症状

肝炎的早期症状及表现,如:食欲减退,消化功能差,进食后腹胀,没有饥饿感;厌吃油腻食物,如果进食便会引起恶心、呕吐,活动后易感疲倦.

一、病毒性肝炎

(1)急性肝炎:

①急性黄疽性肝炎:起病较急,有畏寒,发热,乏力,厌食,厌油,恶心,呕吐等症状,约1周后尿色深黄,继而巩膜及皮肤出现黄疽,肝脾均可肿大,肝区触叩痈明显,约经2—3周后黄疽逐渐消退,精神,食欲好转,肝肿大逐渐消退,病程约1—2个月。

②急性无黄疽性肝炎:起病销缓,一般症状较轻,大多不发热,整个病程中始终无黄疽出现,其他症状和体征与急性黄疽性肝炎相似,但发病率高,约占急性肝炎总人数的70%——90%。

(2)慢性肝炎:

①慢性迁延性肝炎:由急性肝炎迁延而至,病程达半年以上而病情未明显好转,仍有食欲减退,胁痛,乏力,肝肿大,肝区痛等。

②慢性活动性肝炎:病程超过1年,症状和体征及肝功能检查均有明显异常,主要症状为乏力,纳差,腹胀,肝区痛等,且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黄疽,肝质较硬,脾肿大等体征,治疗后有的病人可恢复或稳定,有的则不断恶化,发展为坏死性肝硬化。

(3)重症肝炎:

①急性重症:骤起高热,来势凶险,黄疽出现后迅速加深,肝脏缩小,伴有明显肝臭,肝功能显著减退,常有出血或出血倾向,腹水,下肢浮肿,蛋白尿,管型尿等,并可出现烦躁不安,谵妄,狂躁等精神症状,随后进入肝昏迷状态,抢救不及时可导致死亡。

②亚急性重症:发病初期类似肝炎,经2—3周后病情不见减轻,反而逐渐加重,常有乏力,厌食,严重的腹胀,尿少,重度黄疽,明显的出血倾向和腹水,晚期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亦可发生昏迷,多于发病后2—12周死亡,一部分患者可发展为坏死后肝硬化。

二、酒精性肝炎

酒精性肝炎是在长期、大量饮酒后逐渐发展至以黄疸甚至肝衰竭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酒精性肝炎早期可无明显症状,但肝脏已有病理改变。典型的发病年龄集中在40-60岁。男性多于女性。有研究对酒精性肝炎也是酒精性肝病的一个临床分型,是短期内肝细胞大量坏死引起的一组临床病理综合征,可发生在有或无肝硬化的基础上,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全身倦怠乏力,发热,腹痛及腹泻,上消化道出血及精神症状,血清ALT、AST升高和血清总胆红素明显增高。重症酒精性肝炎是指酒精性肝炎患者出现肝衰竭的表现.如凝血机制障碍、黄疸、肝性脑病、急性肾衰竭、上消化道出血等,常伴有内毒素血症。

三、自身免疫性肝炎

自身免疫性肝炎多呈缓慢发病,约占70%,少数可呈急性发病,约占30%。病人常表现为乏力、黄疸、肝脾肿大、皮肤瘙痒和体重下降不明显等症状。病情发展至肝硬化后,可出现腹水、肝性脑病、食管静脉曲张出血。自身免疫性肝炎病人还常伴有肝外系统免疫性疾病,最常见为甲状腺炎、溃疡性结肠炎等。

病因

一、病毒感染

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高等特点。目前病毒性肝炎主要分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肝炎五种,近年又发现有己型肝炎和庚型肝炎。其中甲型和戊型肝炎具有自限性,一般不会转为慢性,少数可发展为肝硬化。

二、药物或化学毒物

许多药物和化学毒物都可引起肝脏损伤,发生药物性肝炎或中毒性肝炎。如双醋酚汀、甲基多巴、四环素以及砷汞、四氯化碳等。对肝脏的损害程度取决于药物或化学毒物的服用或接触剂量的时间,以及个体素质差异。长期服用或反复接触药物和化学毒物,可导致慢性肝炎。

三、酗酒

酒精能够引起肝炎。主要是由于乙醇及其代谢产物乙醛的毒性对肝细胞直接损害造成的。据研究,如果每天饮入酒精含量达150g以上,持续5年以上者,有90%可发生各种肝损害;10年以上则有约34%发生慢性肝炎,约有25%发展为肝硬化。很多全身性传染病都可侵犯肝脏,如EB病毒、细菌性传染病中的伤寒等,都可以引起血清转氨酶的升高或其他肝功能异常。但因这些疾病都有各自的特殊表现,而肝脏发炎仅仅是疾病中的一部分表现。

检查

一、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急性肝炎初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略高,一般不超过10×109/L,黄疸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稍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多,偶可见异型淋巴细胞。重型肝炎时白细胞可升高,红细胞下降,血红蛋白下降。肝炎肝硬化伴脾功能亢进可有血小板、红细胞、白细胞减少的“三少”现象。

2、尿常规:尿胆红素和尿胆原的检测是早期发现肝炎的简易有效方法,同时有助于黄疸的鉴别诊断。肝细胞性黄疸时两者均阳性,溶血性黄疸时以原为主,梗阻性黄疸以尿胆红素为主。深度黄疸或发热患者,尿中除胆红素阳性外,还可出现蛋白质、红、白细胞或管型。  

二、血清酶测定

1、丙氨酸氨酶(ALT,曾称为谷丙氨酶GPT):是目前林装上反映肝细胞功能的最常用指标。ALT在肝细胞损伤时释放入血流。血清ALT升高,对肝病诊断的特异性比天冬氨酸氨酶(AST)高,因为其他脏器中ALT含量比AST低得多。急性肝炎时ALT明显升高,AST/ALT常小于1,黄疸出现后ALT开始下降。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时ALT轻度或中度升高或反复异常,AST/ALT常大于1。比值越高,则预后愈差,病程中AST/ALT比值降低,提示未损及肝细胞线粒体,预后较佳。重型肝炎患者可出现ALT快速下降,胆红素不断酶升高、胆分离现象,提示肝细胞大量坏死。

2、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曾称为谷草转氨酶GOT):此酶在心肌含量最高,依次为肝、骨骼肌、肾、胰。在肝脏,AST80%存在于肝细细胞线粒体中,仅20%在胞浆。在肝病时血清AST升高,与肝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当病变持久且较严重时,线粒体中AST释放入血流,其值可明显升高。急性肝炎时如果AST持续在高水平,有转为慢性肝炎的可能。心肌其其他脏器细胞受损时,AST亦升高,应予以鉴别,以免此类疾病被肝炎症状所掩盖。

3、乳酸脱氢酶(LDH):肝病时可显著升高,但肌病时亦可升高,须配合临床加以鉴别。

4、Y谷氨酰胎酶(Y―GT):肝炎和肝癌患者可显著升高,在胆管阻塞的情况下更明显,YGT活性变化与肝病病理改变有良好的一致性。

5、胆碱酯酶:由肝细胞合成,其活性降低提示肝细胞已有较明显损伤,其值愈低,提示病情愈重。

6、碱性磷酸酶(ALP或AKP):正常人血清中ALT主要来源于肝和骨组织,ALP测定主要用于肝病和骨病的临床诊断。当肝内或肝外胆汁排泄受阻时,组织表达的ALP不能排出体而回流入血,导致血清ALP活性升高。

三、血清免疫学检查

测定抗HAV-IgM对甲型肝炎有早期诊断价值,HBV标志(HBsAg,HBEAg,HBCAg及抗-HBs,抗-HBe,抗-HBc)对判断有无乙型肝炎感染有重大意义,HBV-DNA,DNA-P及PHSA受体测定,对确定乙型肝炎病人体内有无HBV复制有很大价值,高滴度抗HBc-IgM阳性有利于急性乙型肝炎的诊断,有人用基因工程方法获得HBsAg的前S1(pre S1)和前S2基因,用组织化学及固相放射免疫测定可研究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中前S抗原在肝细胞中的定位,在有HBV复制的肝细胞中常含有HBsAg的前S1和前S2,血清中可测定抗-前S1和抗-前S2,前者于潜伏期即出现,后者在病毒复制终止前出现,故抗-前S1阳性可作为急性乙型肝炎早期诊断指标,抗-前S2可为肝炎恢复的指标。

丙型肝炎常有赖排队甲型,乙型,戊型及其他病毒(CMV,EBV)而诊断,血清抗HCV-IgM或/和HCV-RNA阳性可确诊。

丁型肝炎的血清学诊断有赖于血清抗HDV-IgM阳性或HDAg或HDV cDNA杂交阳性;肝细胞中HDAg阳性或HDV cDNA杂交阳性可确诊。

戊型肝炎的确诊有赖于血清抗HEV-IgM阳性或免疫电镜在粪便中见到30~32nm病毒颗粒。

多聚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reaction,PCR)是一种高特异性和高灵敏度检测病毒性肝炎的新方法,PCR是试管内特异性DNA在引物(primer)作用下的多聚酶链反应,在几小时内能合成百万个同一种DNA,大大增加试验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在病毒性肝炎时,因血清中病毒含量太少,目前检测方法尚不够灵敏,易造成漏诊,而PCR能检测血清中病毒含量104/ml时亦能呈阳性反应,大大提高了检测的灵敏度,PCR最初应用于乙型肝炎的诊断,目前对丙型肝炎亦可用此法检测而确诊。

四、肝穿刺病理检查

对各型肝炎的诊断有很大价值,通过肝组织电镜,免疫组化检测以及以Knodell HAI计分系统观察,对慢性肝炎的病原,病因,炎症活动度以及纤维化程度等均得到正确数据,有利于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

诊断

通过实验室检查和临床表现可确诊。本病应与中毒性肝炎,胆囊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脂肪肝,阿米巴肝病等引起的血清转氨酶或血清胆红素升高者相鉴别。

治疗

一般采取综合疗法,绝大多数肝炎病人都可恢复健康,治疗原则以适当休息,合理营养为主,适当辅以药物,避免饮酒,过度劳累和使用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

(一)急性肝炎,若能早期诊断,采取适当休息,营养和一般支持疗法,多数病人在3~6个月内能自愈,对临床症状重笃或黄疸深重的急性肝炎患者,宜静脉给予高渗葡萄糖液,维生素C,肝泰乐,门冬氨酸钾镁等药物或加用清热利湿(茵陈蒿汤加减)的中药治疗。

(二)慢性肝炎慢性病毒性肝炎目前尚缺少物效治疗方法,鉴于本病的发病原理可能与病毒株的毒力,受感染肝细胞的数量和患者免疫系统的效应等因素有一定关系,故应用抗病毒药物,调整机体免疫功能及改善肝细胞功能的药物治疗,可能起一定作用。

预后

不同类型的病毒性肝炎预后不同。甲型肝炎以急性肝炎为主,无慢性化,预后好。患过甲肝或隐性感染者,可获得持久的免疫力。成年感染的急性乙型肝炎多能完全康复,少数会转成慢性肝炎,而在婴幼儿时期感染的乙型肝炎常常转成慢性,并经历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非活动期及再活跃期等过程,有些患者还可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急性丙型肝炎易转为慢性,需积极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经积极抗病毒治疗可痊愈,未经治疗的患者亦有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的可能。多数戊型肝炎的预后良好。重型肝炎的发生率约占全部甲肝病例的0.2%-0.4%,病死率高。

预防

本病暂无有效预防措施,早发现早诊断是本病防治的关键。脂肪肝是引起肝炎的重要原因,近年来明显增多的肝脏病,常与肥胖症、糖尿病共存。要远离脂肪肝,应从调节饮食入手。控制脂肪饮食当然是必需的,但含糖类食品的总量也应该控制,包括米饭面条,因为过多的糖类食品在人体内也能演变为脂肪。预防脂肪肝还要提倡运动,运动可以消耗掉体内多余的脂肪,甚至已经患了脂肪肝的人,随着饮食控制、坚持体育锻炼,就能消耗体内热量,控制体重增长,而肥胖减轻之后,肝脏中的脂肪也会随之消退,肝功能恢复正常,无需药物治疗。

应采取以切断传播途径为重点的综合性预防措施,例如重点抓好水源保护,饮水消毒,食品卫生,粪便管理等对切断甲型肝炎的传播有重要意义。对乙型和丙型肝炎,重点在于防止通过血液和体液的传播,各种医疗及预防注射(包括皮肤试验,卡介苗接种等)应实行一人一针一管,对带血清的污染物应严格消毒处理,透析病房应加强卫生管理,血液制品应予严格检测,如HBV标志阳性者,不得出售和使用。对与急性起病的甲型肝炎病人接触的易感人群,应用人血丙种球蛋白,有相当保护作用。

健康问答

  • 肝炎长期不愈会引发什么并发症?
    医生头像
    兰彪 住院医师 南昌市西湖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预防医学门诊部 - 内科
    容易转化为肝硬化、肝癌。

词条标签

肝炎 

权威编辑

医生头像

创建者:兰彪

南昌市西湖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预防医学门诊部 内科

互联网医学百科

基于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全国家庭健康服务平台,欢迎广大医生参与加入医学词条的创建及优化!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 5186

编辑历史: 2

最近更新:2017年12月12日 17:11

网友、医生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微医提供平台支持 Copyright 2011-2017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34772号-2

浙公网安备 330483020001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