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医生, 我要登录 注册

肿瘤

肿瘤是机体细胞在各种始动与促进因素作用下产生的增值与异常分化所形成的新生物,新生物一旦形成,不因病因消除而停止增长,它的生长不受正常机体生理调节,而是破坏正常组织和器官。
英文名: tumor
发病部位: 神经系统   消化系统   呼吸系统   泌尿系统   运动系统  
就诊科室: 肿瘤内科   肿瘤外科   中医肿瘤科  
治疗手段: 手术 化疗 放疗 介入 靶向治疗 免疫治疗 中医治疗 综合治疗
是否遗传: 不确定
是否传染:

疾病知识

症状

一、肿瘤的临床表现取决于肿瘤性质、发生组织、所在部位以及发展程度。恶性肿瘤早期多无症状,即使有症状也常无特征性,待病人有特征性症状时病变常已属于晚期。
下列十项症状并非恶性肿瘤的特征性症状,但常被认为是恶性肿瘤的早期信号:
1.身体任何部位发现肿块并逐渐增大,
2.身体任何部位发现经久不愈的溃疡,
3.中年以上妇女出现阴道不规则流血或白带增多,
4.进食时胸骨后不适、灼痛、异物感或进行性吞咽困难,
5.久治不愈的干咳或痰中带血,
6.长期消化不良,进行性食欲减退,不明原因的消瘦,
7.大便习惯改变或便血,
8.鼻塞、鼻出血,
9.黑痣增大或破溃出血,
10.无痛性血尿。注意到这些恶性肿瘤的早期信号并及时进行必要的检查常可发现较早期的肿瘤病人。
二、肿瘤的症状总结起来可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是局部症状,包括肿块、疼痛、溃疡、出血、梗阻以及转移症状。其二是全身症状,良性及早期恶性肿瘤多无明显的全身症状。恶性肿瘤常见的非特异性全身症状有贫血、低热、消瘦、乏力等,如肿瘤影响营养摄入或并发感染出血时,则可出现明显的全身症状,恶液质是恶性肿瘤晚期全身衰竭的表现,不同部位肿瘤,恶液质出现迟早不一,消化道肿瘤者可较早发生。

病因

恶性肿瘤的病因尚未完全了解。多年来,通过流行病学的调查研究及实验与临床观察、发现环境与行为对人类恶性肿瘤的发生有重要影响,据估计,80%以上的恶性肿瘤与环境因素有关,环境因素可分为致癌因素与促癌因素。机体的内在因素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如遗传、内分泌与免疫机制等。
1.职业因素:接触石棉、沥青、烟煤、有机化学物等,与肺、皮肤、生殖器等部位肿瘤的发生有相关性。
2.生物因素:病毒、细菌与肝、胃、子宫颈、鼻咽等部位肿瘤的发生有相关性。
3.生活方式:吸烟与肺、胰腺、膀胱、肾等部位肿瘤发生具有一定程度的相关性,饮食(硝酸盐、亚硝酸盐、低维生素C、真菌毒素)与胃、肝脏肿瘤的发生具有相关性,而高脂低纤维、煎或烤焙食物则与大肠、乳腺、前列腺、胰腺、卵巢、子宫内膜等多部位肿瘤的发生有关。
4.医源性因素:放射线、药物等,与皮肤及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发生具有相关性。

检查

一、实验室检查
1.常规检查:如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等。如胃肠道肿瘤可出现贫血及大便隐血,大肠肿瘤有黏液血便,白血病者血象明显改变,泌尿系统肿瘤可有血尿,多发性骨髓瘤尿中有Bence-Jones蛋白等。
2.血清学检查:用生化方法可测定人体内由肿瘤细胞产生的分布在血液、分泌物、排泄物中的肿瘤标记物。主要包括血清酶学检查、糖蛋白、激素类以及肿瘤相关抗原的检测。
3.流式细胞分析术  是用以了解细胞分化的一种方法,分析染色体DNA倍体类型、DNA指数等,结合肿瘤病理类型用以判断肿瘤恶性程度及推测其预后。
4.基因或基因产物检查:核酸中碱基排列具有严格的特异序列,基因诊断即利用此特征,根据有无特定序列以确定是否存在有肿瘤或癌变的特定基因,从而做出诊断。
二、影像学和内镜诊断
1.X线检查:透视、平片及造影检查等。
2.超声显像:安全、简便、无损伤,广泛用于肝胆胰脾、甲状腺、乳腺、子宫、卵巢等部位肿瘤的检查。
3.CT 常用于颅内肿瘤、实质性脏器肿瘤、实质性肿块及淋巴结等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4.放射性核素显像:临床上甲状腺肿瘤、肝肿瘤、骨肿瘤、脑肿瘤及大肠肿瘤等常用放射性核素检查,一般可显示直径在2cm以上的肿瘤,骨肿瘤诊断阳性率高,胃肠道肿瘤阳性率低。
5.MRI:对神经系统及软组织显像尤为清晰。
6.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对脑肿瘤、结肠癌、肺癌、黑色素瘤、乳腺癌、卵巢癌等诊断率可高达90%左右。
7.内镜检查:常用的有食管镜、胃镜、纤维肠镜、直肠镜、乙状结肠镜、气管镜、腹腔镜、纵膈镜、胸腔镜、阴道镜及子宫镜等。
三、病理学检查
1、临床细胞学检查   此法取材方便、易被接受,被临床广泛应用。主要有体液自然脱落细胞、黏膜细胞、细针吸取等。
2、病例组织学检查  根据肿瘤所在部位、大小及性质等,可应用不同的取材方法,如穿刺活检、钳取活检、手术切除组织活检等。
3、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其原理是利用特异性抗体与组织切片中的相关抗原结合,经过荧光素、过氧化物酶、金属离子等显色剂的处理,使抗原抗体复合物显现出来。具有特异性强、敏感性高、定位准确、形态与功能相结合等优点,对提高肿瘤诊断准确率、判别组织来源、发现微小癌灶、正确分期及恶性程度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诊断

1.病理诊断
病理学诊断为目前确定肿瘤的直接而可靠的依据。
针对不同的肿瘤组织,结合病理检查结果,尤其是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可作出明确的病理诊断结果,这是恶性肿瘤诊断的主要方面。
2.分期诊断   
对恶性肿瘤做出合理的分期诊断,有助于制定治疗方案,正确地评价疗效,判断预后。国际抗癌联盟提出的TNM分期法是目前被广泛采用的分期法。T是指原发肿瘤情况,根据肿瘤体积的增加和邻近组织受累范围的增加,依次用T1~T4来表示。 N指区域淋巴结受累情况。淋巴结未受累时,用N0表示。随着淋巴结受累程度和范围的增加,依次用N1~N3表示,3,M指远处转移(通常是血道转移),没有远处转移者用M0表示,有远处转移者用M1表示。以此三项决定分期,不同TNM的组合,诊断为不同的期别。在临床上无法判断肿瘤体积时用Tx表示。肿瘤分期有临床分期和术后的临床病理分期。

治疗

1.良性肿瘤及临界性肿瘤以手术切除为主,临界性肿瘤必须彻底切除,否则极易复发或恶性变。
2.恶性肿瘤治疗的主要方法有外科治疗、化学治疗、放射治疗等,近年来,生物疗法及中医药在恶性肿瘤中的应用报道也日渐增多。具体治疗方案应经多科医师参与的多学科协作治疗模式(MDT)讨论,结合肿瘤性质、分期和病人全身状况而选择决定,一般认为,恶性实体瘤I期以手术治疗为主,II期以局部治疗为主,原发肿瘤切除或放疗,包括可能存在的转移灶的治疗,辅以有效的全身化疗,III期者采取综合治疗,手术前、后及术中放疗或化疗,IV期以全身治疗为主,辅以局部对症治疗。

预后

1.良性肿瘤及临界性肿瘤预后好。
2.恶性肿瘤的预后与恶性程度、病理类型、临床分期以及个体因素等多种因素有挂,总体预后差。

预防

1.恶性肿瘤是由环境、营养、饮食、遗传、病毒感染和生活方式等多种不同的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所以目前尚无可利用的单一预防措施。
2. 一级预防:约80%以上的癌症与环境因素有关,改善生活习惯如戒烟,注意环境保护较为重要。约25-35%的癌症与饮食有关,应多食纤维素、新鲜蔬菜水果,忌食高盐、霉变食物,此外职业性暴露于致癌物,如石棉、苯及某些重金属等均应尽量减少。
3. 二级预防:早期发现、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恶性肿瘤。
4. 三级预防:对症治疗以改善生存质量或延长生存时间,包括各种姑息治疗和对症治疗。

健康问答

  • 肿瘤筛查是抽血检查好,还是影像学检查好?
    医生头像
    冯智军 主治医师 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 - 肿瘤介入科
    肿瘤治疗的关键在于早发现、早治疗。如果能在肿瘤初期发现并积极治疗,绝大多数癌症是可以治愈的。 例如胃癌,早期手术,5年生存率达90%...,如癌肿侵及肌层则下降为50-70%,如癌肿侵入浆膜则仅为8-17%。 抽血进行肿瘤标志物筛查简单易行,有利于肿瘤的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通过X线、B超、CT、核磁共振等技术进行肿瘤筛查,发现肿瘤时通常已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因此要进行肿瘤筛查,最好采用抽血检查的方法。影像学检查则更适合于肿瘤治疗(手术、γ刀等)前的定位检查。下拉查看详情
  • 抽血进行肿瘤筛查时如何选择检查指标?
    医生头像
    冯智军 主治医师 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 - 肿瘤介入科
    目前发现的肿瘤标志物有很多种,可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选择。 ① 经济条件允许时,可选择尽可能多的肿瘤标志物进行筛查。 ② 高度怀疑自己有...某方面的肿瘤的,可有针对性地选择肿瘤标志物进行筛查。③ 最节省的筛查方法是,先进行广谱肿瘤标志物筛查,发现问题后再进行有针对性的 肿瘤标志物检查。下拉查看详情
点击查看更多
  • 广谱肿瘤标志物有哪些?
    医生头像
    冯智军 主治医师 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 - 肿瘤介入科
    恶性肿瘤特异生长因子(TSGF) 广谱肿瘤标志物  细胞角蛋白18(K18) 胃癌、膀胱癌、胆管癌、肾癌、卵巢癌、肠癌  细胞角蛋白...19(K19) 肺癌、膀胱癌、食管癌、胰腺癌、鼻咽癌、子宫癌、乳腺癌 癌胚抗原(CEA) 肺癌、肠癌以及子宫、乳腺和消化系统肿瘤 糖类抗原50(CA50) 胰腺癌、肝癌、卵巢癌、胃癌、肠癌、肺癌 铁蛋白(Fer) 广谱肿瘤辅助诊断  β2-微球蛋白(β2-MG) 广谱肿瘤辅助诊断下拉查看详情

词条标签

权威编辑

医生头像

创建者:冯智军

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 肿瘤介入科

互联网医学百科

基于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全国家庭健康服务平台,欢迎广大医生参与加入医学词条的创建及优化!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 8403

编辑历史: 2

最近更新:2017年12月12日 20:10

网友、医生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微医提供平台支持 Copyright 2011-2017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34772号-2

浙公网安备 33048302000102号